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

B5 L12 課文翻譯

羅伯.佛斯特為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詩人之ㄧ。他是惟一一位以其詩作四度贏得極具威信的普立茲獎之詩人。約翰.甘迺迪總統曾說:「他為國家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作,美國人民將永遠從他的詩中獲得喜悅及體悟。」佛斯特的詩中表現出普遍的人性,吸引著世世代代的讀者。他的詩經常描寫自然景象及日常瑣事,深入探討人類經驗的各種層面,《沒有選的路》便是一個佳例。

沒有選的路黃葉林裡岔出兩條路,遺憾我一個旅人不能兩條都走,我良久駐足,向著其中之ㄧ極目遠眺,看它彎入灌木叢;

接著選了另一條,同等可喜,而且理由可能還更恰當,因為它蓋滿了草,罕有人跡;雖然即此而言,往來該地磨損的程度兩者其實一樣,

而那天早晨它們不分軒輊臥於沒有踏髒的樹葉裏。喔,我保留第一條給來日!然而明知路與路相連不止,我懷疑自己能否重返此地。

很久很久之後的某個時刻談起此事我應會嘆口氣:樹林裡岔出兩條路,而我—我選了那條人跡較少的,因而使得結果全然迥異。

佛斯特停留英國的期間,常與好友愛德華.湯瑪斯一同散步。湯瑪斯經常變換不同的路徑,好讓佛斯特欣賞美麗的風景。他經常感嘆如果走另一條路或許會看到什麼不同的景色,本詩的誕生可能由此促成。然而,這首詩本身已成功地捕捉人們做決定時的普遍特質。本詩的敘事者是位面臨抉擇的旅人—要選擇該走樹林中的哪條岔路。在鄉間散步時當然不可能在「多年之後」造成「截然不同」的差異,因此它是做選擇的隱喻。旅人選擇了看起來人跡較少的那條路,雖然心知可能也有許多人走過。他決定下回再去走第一條路。但也了解其可能性微乎其微。在這首詩的尾聲,敘事者想像自己「嘆一口氣」訴說自己做選擇的故事,暗示當初自己若是選擇了另一條路,可能會有更好或更壞的發展。然而,以客觀的角度來看,這兩條路之間並無太大的差別。確定的是,一旦我們做了決定,就必須放棄其他的選擇。事實上,那個選擇會引導我們做出一連串其他的選擇,讓一切無法回頭。對於那些正面臨為將來做重大抉擇的困難之人而言,這首詩可帶來啟發。舉例來說,假若你是個學生,也會面臨類似的關口,例如選擇主修的科目、就讀的學校。再更進一步,就會有就業的路需要選擇。凡讀了佛斯特這首細膩的詩的人,或許都會在人生的旅途中,面臨抉擇的個人經驗上,產生一種認同感。如論如何,切記,最後的選擇是你的—你要獨自去面對。

沒有留言: